台上金鼓阵阵、皮黄声声,台下叫好连连、掌声一再。8月12日至17日,闻名京剧扮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领衔的大陆戏剧名家一行80人,携《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凤还巢》等经典剧目接连6天在台北公演,为宝岛戏迷送上丰富的戏剧飨宴。
这是一段连续三十二载的菊坛盛事。自1993年我国国家京剧院首度赴台扮演以来,大陆京剧名家在宝岛简直一年一度的露脸扮演,现已成为台湾戏迷念兹在兹的年度大戏。国粹艺术的魅力让台湾观众陶醉,在两岸架起一座情真意切的文明桥梁。
8月13日,艺人在扮演完毕后返场谢幕。新华社记者 李悦 摄
薪火传承
13日晚的台北戏剧院,由李胜素、于魁智领衔的梅派代表戏《凤还巢》扮演,还包含郭铸锋、舒桐、韩胜存、焦敬阁、张亚宁等各派名角。这出轻松诙谐的轻喜剧让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各位艺人立音清正的唱腔、浓墨重彩的扮相更是赢得满堂喝彩。
“我自己已有二十六七次到台湾来扮演,台湾现已成为我故土沈阳、作业地北京之外最了解的扮演地。”于魁智承受记者采访时回想道,1993年,国家京剧院首度赴台,近百人扮演团巡回全台近1个月,场场爆满,轰动一时。“那年我32岁,作为初出茅庐的年青人随京剧大师袁世海、杜近芳初次来台湾扮演。”
从那时起的三十余年间,除了疫情等特别原因形成的隔绝,他简直年年都来台扮演,从30多岁演到60多岁,“这是我艺术生计中非常名贵的阅历”。
于魁智与李胜素有“今世京剧舞台最佳拍档”美誉。两人初次携手露脸并冷艳世人,正是在宝岛台湾。李胜素原在山西京剧院,被台湾已故剧作家贡敏慧眼相中,主张台湾传大艺术公司约请来台与于魁智伙伴。1998年,睡在上铺的兄弟在线播放6;的ń指环王3在线播放视频41;章电影 在线播放李胜素与于魁智联袂扮演大获成功,“黄金组合”从台湾红回大陆。
“之后我简直每年都会来台湾扮演,有时还会去当地的戏剧学院和教师学生沟通。”李胜素回想道。
与从前不同,此次扮演的首要班底来自我国戏剧学院。作为大陆戏剧教育的最高学府,我国戏剧学院素有“戏剧艺术家摇篮”美誉。于魁智表明,此次来台的艺人从大三的学生到博士生导师,年纪跨度从19岁到65岁。
“京剧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当年袁世海、杜近芳教师带我来台湾扮演,所以我的夙愿便是带更多学院师生到台湾来扮演,让京剧艺术薪火相传。一方面回馈母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年长辈大师提拔我的一个安慰和报答。”于魁智说。
我国戏剧学院京昆系大三学生王钲淇第一次来台湾扮演,感觉很振奋。“在台湾的扮演感觉非常好。不论你是不是名角,只需上台,观众都报以火热的碰头彩,这对咱们台上的艺人鼓舞很大。”
8月13日,闻名京剧扮演艺术家于魁智在扮演开端前承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悦 摄
沟通不辍
京剧在台湾生根开展,源头正是来自大陆。1948年,梅兰芳爱徒、20岁的名伶顾正秋,从大陆带着“顾剧团”,应邀至台北永乐戏院扮演,京剧的唱念做打初次在宝岛完好出现。顾正秋等人后来也留在台湾,成为京剧的播种者。
“台湾是京剧扮演的重镇,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舞台。”于魁智说,台湾现在有公立、私立京剧集体各2家,分别是“国光”剧团和台湾戏剧学院附设京剧团,吴兴国的今世传奇剧场和李宝春的台北新剧团。
多年来,两岸戏剧业持续沟通,不少台湾学子奔赴我国戏剧学院学习进修,学成后回台持续深耕戏剧职业;大陆不只派出名师辅导,也会借出艺人甚至乐工,为台狼的睡在上铺的兄弟在线播放2441;章电影 在线播放湾戏剧人才培养、指环王3在线播放视频演艺事业开展供给强壮助力。
参与此次扮演的我国戏剧学院京昆系副教授张艳红就在台北与当年的毕业生萍水相逢。看到他们有的留在剧团从事扮演作业,有的从事戏剧文明推行作业,她感到很欣喜。
“咱们是两岸文明沟通的枢纽桥梁。两岸携手一同传达优异的传统文明,把国粹京剧艺术传递给更多台湾民众,让更多年青人感触中华优异传统文明之美。”张艳红说。
8月13日,艺人在扮演完毕后返场谢幕。新华社记者 李悦 摄
两岸亲情
大陆京剧名家赴台扮演多年,不少台湾戏迷一直相随。每场扮演完毕后,现场观众常常不肯离去,到演职员出口静静等候,签名合影、献花恭喜,表达对扮演和艺人的喜爱。
台湾观众的热心和对艺人的尊重也令扮演团成员难以忘怀。李胜素说:“许多老观众一路支撑咱们,这些年我也发现,不少年青观众也参加其间。咱们每次完毕扮演后,许多年青观众在后台等咱们签名合照,非常感动。”
本年74岁的台北吴女士现已跟随大陆京剧扮演团32年。作为于魁智的铁杆“粉丝”,每年大陆名家来台公演她都会叫上朋友一同购买套票,场场不落地观看,“这么好的戏剧必定让更多的人赏识到”。
来自台南的蔡先生和搭档特地过来台北看戏,他说,大陆的京剧扮演在唱功、身段等出现上和台湾本地剧团有所不同,多赏识多学习,才干更深入了解传统文明之美。
“95后”陈小姐大学期间就爱上了传统戏剧,特别喜爱京剧唱腔、服装体现出的文明之美、艺术之美。她说,现在许多年青人喜爱戏剧,传统文明的珍宝得以连续,“两岸文明多沟通磕碰,是一件我们脍炙人口的工作”。(新华社记者齐湘辉、李悦)
【责任编辑:刘建维】